占據市場主導地位的結構光和 ToF 兩種 3D 視覺感知技術,硬件組成均涵蓋 4 個部分:紅外光發(fā)
射模組、紅外光接收模組、可見光 RGB 模組和圖像處理算法芯片。但兩種路線由于底層原理不
同,四個組成模塊所包含的具體部件也有輕微差別。總體而言,兩類方案中價值量較高的組件為
VCSEL發(fā)射器和一系列光學元件。
紅外光發(fā)射模組:結構光和 ToF 兩者都采用 VCSEL 發(fā)射器居多,但 ToF 因為發(fā)射面光源需要調
制連續(xù)的方波或正弦波,需要專門的驅動控制芯片來驅動 VCSEL 發(fā)射紅外光束,結構光則不需
要。在發(fā)射模組的光學元件方面,結構光技術的復雜度和成本遠高于 ToF,主要源于結構光方案
需要采用特定圖案(散斑或編碼)進行空間標識,需定制的衍射光學元件 DOE和晶圓級光學透鏡
(包括擴束元件、準直元件、投射透鏡等),然而 ToF 方案使用的光學元件只有技術難度較低的
漫射體 Diffuser。
紅外光接收模組:鏡頭、紅外窄帶濾光片和接收端傳感芯片是結構光和 ToF 技術的必要組成。
ToF模組中的接收端傳感芯片價值量高于結構光,且 dToF 采用的 SPAD 傳感芯片成本比 iToF 的
CIS 傳感芯片更高。
可見光 RGB 模組:結構光和 ToF 方案均內置傳統(tǒng)攝像頭模組,工藝成熟且價格相對穩(wěn)定。
圖像處理算法芯片:ToF 技術計算簡單,不需要專門的算法芯片;結構光一般需要專門的算法芯
片,諸如奧比中光的 ASIC 芯片、蘋果針對刷臉的人工智能芯片等。
|